近日,应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邀请,著名伦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道德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主编唐凯麟作题为“儒家思想认知的三个维度”讲座。
唐凯麟教授认为,由于过去理论失误造成了今天不能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做到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自觉,不然则陷入复古主义、虚无主义。他提出,科学认识儒家思想必须做到“三个维度”的区分,即“本意”、“他意”、“今意”。
“本意”,即儒家思想的根本之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儒家。之所以称之为儒家基本的、稳定的基础,是因为其经世的思维方式、类同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尽管有千年的历史,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价值目标等是儒家所认同的,此乃原意。
“他意”,即历史变迁中的意思。在历史变换中的意义,可能忠于原意,也可能背离原意。如,原始儒家不强调“君为臣纲”,反而批判君主理念。“他意”与“本意”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他意”通过三大途径产生:第一,儒家本身的特点,百家争鸣中产生,历史中会变异;第二,意识形态形式化,为了适应社会成为权力的表述;第三,世俗化的过程,“大传统与小传统”,市民文化中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对立。
“今意”,即对儒家思想“本意”与现实结合后的新诠释。儒家思想在经历过去与现实的交融之后应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对于“孝”的理解,非“父母在不远游”,而应结合全球化、市场化条件对代际关系进一步反思。(特约记者 史蒙娇)
(来源:2016年6月2日《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