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bet365vip>>《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季刊   2010年7月27日 bet365vip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02期中、英文目录

 

 

道教研究

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朱越利/01

雕版印刷术始于后赵道教辟谷方说不可信/周斌/12

试论道教内丹学中的“阳生”“先天一炁”的八种显现来源/王体/16

道门入山思想略析/朱展炎/22

唐朝道教研究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巴雷特(Timothy Hugh Barrett)著;曾维加译/28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情欲论思想探析/刘恒/34

是儒家心学还是道教内丹学

——析《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批语的立足点/郭健/39

试析道教神仙形象中的武将色彩/于国庆/43

陆西星双修思想研究/王政书/48

中古道书词语辑释/冯利华/52

 

佛教研究

虚云峨眉山诗臆释/段玉明/55

印度密宗宗派对西藏的影响/孙林/62

关于寺庙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以广州光孝寺为例/宋跃华/72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许孟青/80

《法苑珠林校注》补正/王东/84

论早期中土毗昙学的兴起

——以思想史为中心的考察/刘剑锋/90

 

基督教研究

中国文化处境中的《圣经》理解/卓新平/93

中国基督教会自养问题刍议/陈建明/98

论基督教的和谐伦理/梁卫霞/106

《创世记》1-3章之历史批评法回眸/林艳/110

试析明清之际天主教书籍传教兴起的原因/伍玉西/116

 

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本教大藏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思考/同美/121

当代蒗蕖摩梭人丧葬仪式考察/熊永翔/128

?法成对汉藏佛经翻译的重大贡献/旺多/134

阿底峡大师早年生平考/郑堆/137

 

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

张商英三教“鼎足之不可缺一”的思想/蔡方鹿/140

历史研究中的信仰问题

——以科林?布朗的《历史与信仰:个人的探询》为理论个案/查常平/145

《道德经》首章四种英译本述评/周岷,周及徐/150

闽台王爷信仰的人类学解读/毛伟/156

 

研究生论坛

从御注道德真经看朱元璋的治国之道/覃孟念/164

论道教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赖全/169

山岳崇拜与道教修真关系略论/李铁华/173

道教“法职”及其演变略论/刘莉/177

巴利佛典关于说法次第和注意事项的说明/皮亚那/181

梁武帝禁谶纬考/陈庆/185

从地藏造像的组合看其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陈佩妏/190

从新教伦理再看传统佛教伦理的现代困境/崔森/195

斐奇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初探/梁中和/199

“嫁主里面的人”

——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的宗教社会学观/伍娟,陈昌文/203

分化与重组

——论场景转换下的都市藏族移民宗教行为变化/吴碧君/207

从宗教组织的社会服务看道教组织的现代化

——以香港啬色园为例/廖德南/214

寺庙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简论

——兼论新津老君山旅游开发/张杨/218

 

 

 

 

 

 

 

 

Religious Studies

No. 2 2010   Gen No. 87

 

 

Taoism Studie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Classical Knacks of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of the Southern School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 Zhu Yueli (01)

Unbelievable Statement that Block Printing Originated from Daoist Pigu in the Latter Zhao

┈┈┈┈┈┈┈┈┈┈┈┈┈┈┈┈┈┈┈┈┈┈┈┈┈┈┈┈┈┈┈┈┈┈┈ Zhou Bin (12)

Eight Revealing Sources of “Yangsheng”and “Xiantian Yiqi” in Daoist Inner-Alchemy

┈┈┈┈┈┈┈┈┈┈┈┈┈┈┈┈┈┈┈┈┈┈┈┈┈┈┈┈┈┈┈┈┈┈┈ Wang Ti (16)

Thought on Entering the Mountain in Taoism

┈┈┈┈┈┈┈┈┈┈┈┈┈┈┈┈┈┈┈┈┈┈┈┈┈┈┈┈┈┈┈┈┈ Zhu Zhanyan (22)

Taoism under the Tang: Religion & Empire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History

┈┈┈┈┈┈┈┈┈┈┈┈┈┈┈┈┈┈┈┈ T. H. Barrett, trans. By Zeng Weijia (28)

Thought on Erotic Desire in Laozi Heshanggong Zhangju

┈┈┈┈┈┈┈┈┈┈┈┈┈┈┈┈┈┈┈┈┈┈┈┈┈┈┈┈┈┈┈┈┈┈┈ Liu Heng (34)

Confucian Ideology of Mind or Daoist Inner-Alchemy: Critical Points of Lizhuowu Xiansheng Piping Xiyouji

┈┈┈┈┈┈┈┈┈┈┈┈┈┈┈┈┈┈┈┈┈┈┈┈┈┈┈┈┈┈┈┈┈┈┈ Guo Jian (39)

Color of Military Commander in the Image of Daoist Immortals

┈┈┈┈┈┈┈┈┈┈┈┈┈┈┈┈┈┈┈┈┈┈┈┈┈┈┈┈┈┈┈┈┈┈ Yu Guoqing (43)

Lu Xixing’s Thought on Dual Cultivation

┈┈┈┈┈┈┈┈┈┈┈┈┈┈┈┈┈┈┈┈┈┈┈┈┈┈┈┈┈┈┈┈ Wang Zhengshu (48)

Edi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Terms in Daoist Books of Mediaeval Times

┈┈┈┈┈┈┈┈┈┈┈┈┈┈┈┈┈┈┈┈┈┈┈┈┈┈┈┈┈┈┈┈┈┈ Feng Lihua (52)

 

Buddhism Studies

Interpreting Master Xuyun’s Poetry on Mount Emei

┈┈┈┈┈┈┈┈┈┈┈┈┈┈┈┈┈┈┈┈┈┈┈┈┈┈┈┈┈┈┈┈┈ Duan Yuming (55)

Influence of Indian Tantrayana School on Tibet

┈┈┈┈┈┈┈┈┈┈┈┈┈┈┈┈┈┈┈┈┈┈┈┈┈┈┈┈┈┈┈┈┈┈┈ Sun Lin (62)

Explo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mple Charity: A Case Study of Guangxiao Temple in Guangzhou

┈┈┈┈┈┈┈┈┈┈┈┈┈┈┈┈┈┈┈┈┈┈┈┈┈┈┈┈┈┈┈┈┈ Song Yaohua (72)

Role of Dazu Carved Stone with Filial Piety in Buddhist Sinicization

┈┈┈┈┈┈┈┈┈┈┈┈┈┈┈┈┈┈┈┈┈┈┈┈┈┈┈┈┈┈┈┈┈ Xu Mengqing (80)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of Fayuan Zhulin Jiaozhu

┈┈┈┈┈┈┈┈┈┈┈┈┈┈┈┈┈┈┈┈┈┈┈┈┈┈┈┈┈┈┈┈┈┈ Wang Dong (84)

Rise of Early Abhidharma in China: A Study Focused on Intellectual History

┈┈┈┈┈┈┈┈┈┈┈┈┈┈┈┈┈┈┈┈┈┈┈┈┈┈┈┈┈┈┈┈┈ Liu Jianfeng (90)

 

Christianity Studies

Biblic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 Zhuo Xinping (93)

Problems of Autotrophy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of China

┈┈┈┈┈┈┈┈┈┈┈┈┈┈┈┈┈┈┈┈┈┈┈┈┈┈┈┈┈┈┈┈ Chen Jianming (98)

Harmonious Ethic of Christianity

┈┈┈┈┈┈┈┈┈┈┈┈┈┈┈┈┈┈┈┈┈┈┈┈┈┈┈┈┈┈┈┈ Liang Weixia (106)

A Critical Review of Historical Criticism on Genesis 1-3

┈┈┈┈┈┈┈┈┈┈┈┈┈┈┈┈┈┈┈┈┈┈┈┈┈┈┈┈┈┈┈┈┈┈┈ Lin Yan (110)

Reasons of Catholic Apostolat der Press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 Wu Yuxi (116)

 

Study of Minority Religions

Historical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Benjiao Dazang Jing

┈┈┈┈┈┈┈┈┈┈┈┈┈┈┈┈┈┈┈┈┈┈┈┈┈┈┈┈┈┈┈┈┈┈ Tongmei (121)

Investigation on Funeral Ritual of Modern Mosuo People in Langqu

┈┈┈┈┈┈┈┈┈┈┈┈┈┈┈┈┈┈┈┈┈┈┈┈┈┈┈┈┈┈┈ Xiong Yongxiang (128)

Bulkwang Fo-Kuang’ 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 Wangduo (134)

Dating Early Life of Venerable Atisha

┈┈┈┈┈┈┈┈┈┈┈┈┈┈┈┈┈┈┈┈┈┈┈┈┈┈┈┈┈┈┈┈┈┈ Zheng Dui (137)

 

Studies of Religious Theories and Other Religions

Zhang Shangying’s Thought on Interedependency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 Cai Fanglu (140)

Belief Problems in Historical Study: A Case Study of Colin Brown’s History and Faith

┈┈┈┈┈┈┈┈┈┈┈┈┈┈┈┈┈┈┈┈┈┈┈┈┈┈┈┈┈┈┈┈ Zha Changping (145)

Review on Four Translations of First Chapter of Daode Jing

┈┈┈┈┈┈┈┈┈┈┈┈┈┈┈┈┈┈┈┈┈┈┈┈┈┈┈┈┈ Zhou Min & Zhou Jixu (150)

Anthropological Reading Faith in Wangye in Min-Tai

┈┈┈┈┈┈┈┈┈┈┈┈┈┈┈┈┈┈┈┈┈┈┈┈┈┈┈┈┈┈┈┈┈┈┈ Mao Wei (156)

 

Forum for Graduates

Zhu Yuanzhang’s Statecraf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erial Exegesis on Daode Zhenjing

┈┈┈┈┈┈┈┈┈┈┈┈┈┈┈┈┈┈┈┈┈┈┈┈┈┈┈┈┈┈┈┈ Qin Mengnian (164)

Religious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Daoist Faith in Three Heavenly Officials

┈┈┈┈┈┈┈┈┈┈┈┈┈┈┈┈┈┈┈┈┈┈┈┈┈┈┈┈┈┈┈┈┈┈ Lai Quan (169)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 Worship and Daoist Cultivation

┈┈┈┈┈┈┈┈┈┈┈┈┈┈┈┈┈┈┈┈┈┈┈┈┈┈┈┈┈┈┈┈┈┈ Li Tiehua (173)

Briefly on Daoist “Fazhi” and Its Evolution

┈┈┈┈┈┈┈┈┈┈┈┈┈┈┈┈┈┈┈┈┈┈┈┈┈┈┈┈┈┈┈┈┈┈┈ Liu Li (177)

Gradual Stages of Expounding Buddhist Doctrines and Announcements in Pali Buddhist Scriptures

┈┈┈┈┈┈┈┈┈┈┈┈┈┈┈┈┈┈┈┈┈┈┈┈┈┈┈┈┈┈┈┈┈ Piyaratane (181)

Textual Analysis on Divination Prohibited by Emperor Wu of Liang

┈┈┈┈┈┈┈┈┈┈┈┈┈┈┈┈┈┈┈┈┈┈┈┈┈┈┈┈┈┈┈┈┈┈ Chen Qing (185)

Associated Statue of Ksitigarbha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Faith in Pure-land in the West

┈┈┈┈┈┈┈┈┈┈┈┈┈┈┈┈┈┈┈┈┈┈┈┈┈┈┈┈┈┈┈┈┈ Chen Peiwen (190)

Modern Dilemma of Traditional Buddhist Eth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stant Ethic

┈┈┈┈┈┈┈┈┈┈┈┈┈┈┈┈┈┈┈┈┈┈┈┈┈┈┈┈┈┈┈┈┈┈┈ Cui Sen (195)

Exploring Ficino’s Christian Humanism

┈┈┈┈┈┈┈┈┈┈┈┈┈┈┈┈┈┈┈┈┈┈┈┈┈┈┈┈┈┈┈┈ Liang Zhonghe (199)

Only in the Lord”: Rural Christian Marriage in a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Religion

┈┈┈┈┈┈┈┈┈┈┈┈┈┈┈┈┈┈┈┈┈┈┈┈┈┈┈ Wu Juan & Chen Changwen (203)

Differenti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Religious Behavior Change of Urban Tibetan Immigrant under Setting Transition

┈┈┈┈┈┈┈┈┈┈┈┈┈┈┈┈┈┈┈┈┈┈┈┈┈┈┈┈┈┈┈┈┈┈ Wu Bijun (207)

Modernization of Daoist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rvice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ese Yuan in Hong Kong

┈┈┈┈┈┈┈┈┈┈┈┈┈┈┈┈┈┈┈┈┈┈┈┈┈┈┈┈┈┈┈┈┈ Liao Denan (214)

Ecological Culture of Temple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t development on Mount Laojun in Xinjin

┈┈┈┈┈┈┈┈┈┈┈┈┈┈┈┈┈┈┈┈┈┈┈┈┈┈┈┈┈┈┈┈┈ Zhang Yang (218)

 

 

 

 

 

 

ABSTRACTS IN ENGLISH

(Translated by Gantang)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Classical Knacks of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of the Southern School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Zhu Yueli

Based on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Classical Knacks, the paper sketche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main content of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of the Southern School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arly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in Wuzhen Pian was interpreted by Ong Baoguang as a representative. The classical knack of early Zhonglu Jindan Daoism was Zhonglu chuandao ji, etc. The paper argues that Bai Yuchan, the founder of the Southern school of Zhonglu Jindan Daoism, passed on and practiced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Finally, master Chen Zhixu established Yin-Yang dual cultivation of the Southern School of Quanzhen Daoism.

 

Influence of Indian Tantrayana School on Tibet

Sun Lin

Indian Tantrayana School has a deep impact upon Tibetan Buddhism. The thesis mainly explores some types and sects of Indian Tantrayana School, and 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n Buddhism and Tibetan Buddhis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ibetan Buddhism is the product of compromising various religious thought.

 

Biblic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Zhuo Xinping

The thesis looks back on the history of the Bible understanded and interpreted in China and sketches out the pic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ictorial understanding of Figurism on the Bible in China, language change and significance revolution brought by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omnibearing biblical study represented in Chinese. The paper argues that biblical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closely interweave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llectual culture, which enhances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inally achiev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ng Shangying’s Thought on Interedependency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Cai Fanglu

Zhang Shangying, a famous scholar and politician, responded critical statement from Ou Yangxiu, Cheng Hao and Cheng Yi when Confucianism was in the making in the Northern Song. He argued tha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were indispensable, and found the drawbacks of Confucianism in ruling the world to a certain extent, so, he advocated that Confucianism would be replenished with Buddhism and Daoism.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01期文章内容提要

 

 

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

 

贾发义

 

提要: 道教在山西的传播,经过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之后得到迅猛的发展。隋唐王朝对山西道教大力扶持,使山西道教渐呈兴盛之势。宋元明清以来山西道教发展连续不断。山西道教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即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道教人物的众多性、道教场所的普遍性、道教艺术的多样性。

   主题词:山西 道教

 

 贾发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博士。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万历《道藏》再探

 

王红玲 张藜

 

提要:《道藏》长期以来备受世人瞩目,由于历史和战乱等原因,存世原版《道藏》很少见,因此,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完整无损的一套明版《道藏》凸现珍贵。该书原藏于劳山大清宫,19668月被抢救到青岛市博物馆收藏。2007年,在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上报书目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珍贵名录”保护古籍之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版本册数上来看,这部《道藏》在古文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主题词:道藏 道教 青岛

 

王红玲,1955年生,女,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张藜,1982年生,女,西班牙莱昂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杜光庭赐紫时间考辨

 

蔡堂根

 

提要: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一般认为杜光庭被僖宗召见赐紫的时间在僖宗即位之初,本文认为此说不准确。杜光庭被召见赐紫当在僖宗入蜀之初,即中和元年(881)。875年,杜光庭因访道求经而离开天台,先后漫游浙江开化、武夷山、江西崇仁县的沸湖山等地,最后来到蜀中。876年后,杜光庭以成都为中心,漫游蜀中及周边地区。881年,唐僖宗逃奔成都,在成都召见杜光庭并赐紫。

主题词:杜光庭 赐紫 唐僖宗

 

蔡堂根,湖南攸县人,博士,副教授,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

 

 

 

 

道教人物丁令威考

 

吴国富

 

提要:《搜神后记》中的丁令威故事,后世广为传播。据考证可知丁令威为历史上真实的道教人物,西晋豫宁(今江西省武宁县)辽东山人,不是辽宁辽东人。生于三国吴国后期,去世于东晋建武元年,七岁时于豫宁南山修道,后入阁皂山,传人散布福建。又曾于湖南石门、醴陵修道。东游至苏州,留有丁令威宅及后裔。又任泾县令,辞官后于姑孰灵虚山修道,于此辞世。

主题词:丁令威 道教 阁皂山 灵虚山

 

吴国富,江西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渤与《真系》略论

 

赵炳清

 

提要:李渤,一生正直,敢于直谏,不为名利,是唐代贤良之臣。他在隐居庐山期间,怀有积极的入世愿望,故著《真系》以表其志。《真系》是一部道教经典,记载了上清派诸真人的事迹,既彰显了上清诸撰经真人的功绩,又反映了道教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

主题词:李渤 真系 上清派

 

赵炳清,1970年生,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史学硕士。

 

 

 

 

苏轼与《黄庭经》

 

张振谦

 

提要: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了《黄庭经》的影响。苏轼对《黄庭经》的接受对其子苏过也有一定影响。

主题词:苏轼 黄庭经 道教 黄庭换鹅

 

张振谦,1979年生,河南许昌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张鲁生平新考

 

韩松涛

 

提要:关于张鲁生平的史传,较详细地记载了其任督义司马袭杀张修至归降曹操一段,而对于其生卒年及其他事件却没有明确地说明。本文以三张与张修的关系为视角,运用新材料对张鲁的生平进行了再考证。

主题词:天师道 张陵 张衡 张鲁 张修

 

韩松涛,1972年生,浙江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太平经》语词释读献疑

 

刘祖国

 

提要:《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一部经籍,因文本的艰深晦涩,有些语词的训释各注本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些词语的意义不为人所熟知,今择取数例略作阐发。

主题词:太平经 语词 释读

 

刘祖国,1981年生,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周易蒙卦“圣功”考论

 

冯静武

 

提要:《周易》蒙卦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命题有着复杂而又神秘的宗教背景,只有对这一背景加以考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一命题。这个命题与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有一定的联系。“圣功”的概念有着双重的内涵,即个人内在道德的提升和对道德的外在的实践,它对儒、道两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哲学史具有重要的地位。

主题词:蒙以养正 圣功 内圣外王 身国共治

 

冯静武,哲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

 

 

 

 

围绕出家修行的僧俗紧张关系值得关注

——兼论《中国宗教改革论纲》的现实意义

 

严明法

 

提要:一位僧人告诉我,他是绝食一周后,母亲眼看着自己快死了,才同意他出家的。从更大的范围看,更多的僧尼是瞒着父母亲友剃度的,父母知道后大多痛不欲生,有一位部队团级干部甚至动用警察企图抓回出家的女儿……出家人与父母亲友的紧张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重视。佛教界及其出家人中有许多新情况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只有通过宗教改革,当父母不再反对子女修行,人们看到僧尼不再好奇的时候,中国佛教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主题词:僧俗关系 宗教改革 独生子女 和谐社会

 

严明法,浙江金华日报社主任编辑。

 

 

 

 

禅易圆融 儒佛化一

——智旭《周易禅解》新论

 

徐恩栓

 

提要:智旭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周易禅解》乃禅门解易的代表作。他以禅门佛法中之核心理念会通周易的基本观点。他以真如之性来解太极本体;他以成佛的境界来喻乾之六爻;他以佛性来喻乾之健性;他以自觉觉他来喻内圣外王;他以禅门佛法之成佛途径来喻易中的图书象数。最终,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此乃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观。智旭成为佛儒合一的关键性人物。

主题词:智旭 周易禅解 佛儒合一

 

徐恩栓,哲学硕士,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牛屯镇副镇长。

 

 

 

 

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

 

林志刚

 

提要: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主题词:清代 汉传佛教 管理制度

 

林志刚,1978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人文系讲师,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2006级博士生。

 

 

 

 

朝华:客家佛教民俗

 

郭春林

 

提要:朝华为流传于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的佛教民俗,就其运作方式、民俗特点以及形成和传承的原因等进行探讨,对于佛教研究和客家民俗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主题词:朝华 客家 佛教 民俗文化

 

郭春林,1969年生,江西宁都县人,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智顗实相诠释学研究

 

张刚

 

提要:智顗在描述实相之理时始终坚持着两种程式:一是从本然静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无相而能有相;二是从人为动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能从有相求至无相。本然静态的程式是体是理,人为动态的程式是用是教。而两者又是直接统一的,即所谓体用一如、教理无问。换言之,本然静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佛的境界,他能以无碍心从无相之法入一切有相之法,方便高教来度化众生。人为动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众生的境界,他因无明执障的影响不能见无碍之法,但能通过长期的践修从有碍逐渐达至无碍之境。而真正的智慧却是这动静两态程式所展现的智慧的统一。

主题词:智顗 实相 诠释学 佛教

 

张刚,1976年生,哲学博士,曾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现为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

 

 

 

 

敦煌变文疑难俗语词考释

 

杨小平

 

提要: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度意”、“度行坛”、“度我他人”、“傍行檀”、“旁箕”等五条疑难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辨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主题词:敦煌变文 俗语词

 

杨小平,1972年生,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佛教譬喻理论研究

 

刘正平

 

提要: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一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主题词:佛教 譬喻 分喻 转识

 

刘正平,1972年生,哲学博士,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宗教权威视角下的宗教组织变迁

——对湘北某基督教堂的个案研究

 

陈彬

 

提要:大街教堂是地处湘北某地的一个基督教堂。该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大街教堂在当地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基督教教堂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发生了诸多复杂的互动现象。本研究在详细阐述大街教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宗教权威”视角来理解这一宗教变迁,并以“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为为概念工具来把握个案。最后,本文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定义,并对其加以了进一步。

主题词:宗教变迁 宗教权威 建构与表达

 

陈彬,1975年生,湖南沅江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

 

 

 

 

胡适留美期间的基督教思想

耿成鹏

 

提要:本文从美国基督教的精神熏陶、听人讲授《圣经》和反复阅读《圣经》等五个方面,说明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背景。认为对耶稣容忍精神的体认、对耶稣人格的崇高评价、关于上帝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构成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胡适早年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以上帝为人之至极,人为具体而未臻之上帝”以及耶稣的容忍精神,对胡适的一生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题词:胡适 圣经 基督教

 

耿成鹏,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天上的审判”,“地上的公义”

——解析《诗篇》82篇“审判”之主题

 

徐雪梅

 

提要:本文提出“审判”是《诗篇》82篇基本主题之一,并从希伯来词“审判”出发,解析了该诗“审判”主题的意义层次,其具体表现为:“审判”是耶和华实现公义之途径,是以色列上帝公义的有力武器,它也体现了耶和华在宇宙的基本职能。而诗歌中“天上审判”的主题实际关注的却是人间“地上公义”的问题。

主题词:《诗篇》82 审判 公义

 

徐雪梅,1963年生,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互动与博弈——李提摩太“丁戊奇荒”青州赈灾分析

——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张大海

 

提要:“丁戊奇荒”期间,在华传教士通过自办的《万国公报》对灾荒情况进行报道,李提摩太等传教士建立了赈灾关系网络进行赈灾,并与官方等赈灾力量展开了互动与博弈。亲自参与赈灾的李提摩太等人,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深体验,意识到只有通过广西学、采西法才能摆脱国弱民穷的根源,开始了对中国的启蒙,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主题词:万国公报 李提摩太 赈灾

 

张大海,1981年生,山东安丘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论道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互动与融合

 

杨甫旺 单江秀

 

提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彝族是古代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文化辐射最强的民族之一,又因其宗教信仰与道教有诸多共通、相融之处,因而道教产生后便与彝族的原始巫教、祖先崇拜、毕摩祭祀等宗教活动互动、融合,进而促进了道教和彝族原始宗教的共同发展。

主题词:道教 原始宗教 彝族

 

杨甫旺,1962年生,彝族,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单江秀,1981年生,汉族,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

 

 

 

 

哈尼族自然宗教的神职人员——莫批

 

黄绍文 王晏 满丽萍

 

提要: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既是自然属性的人,又是人神交界的代言人;他们曾经是哈尼族社会政治领袖人物,又是宗教祭司。莫批作为哈尼人民为人处事的楷模,又是哈尼人人生价值的标榜。本文在分析莫批产生的历史演变基础上,阐述莫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及其在哈尼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主题词:哈尼族 自然宗教 祭司 莫批

 

黄绍文,红河学院客座教授,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晏,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满丽萍,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人类学视阈中的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

 

黄世杰

 

提要: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皆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是一地,并认为是古蜀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其地在西南成都平原。论文认为神话世界将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视为天地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宇宙结构即天地运行的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周易》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出现的次序来看,远古先民最早产生对南方建木——都广之野的崇拜。

主题词:神圣宇宙空间 天地之中 昆仑山 建木——都广之野 太阳神

 

黄世杰,1967年生,壮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古代的尸祭

 

荆云波

 

提要:以活人扮演先祖或死者神灵并代其接受祭祀的尸祭本属于宗教范畴,但是,古代宗教往往是与巫术混合在一起并利用巫术增强信仰。本文运用人类学巫术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仪式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包含着形象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具有巫术思维和巫术要素及手段,甚至还直拉影响了其后在民间依然流传的巫术活动。

主题词:尸祭 祭祀 礼仪 宗教 巫术思维

 

荆云波,女,1966年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试析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

 

李天锡

 

提要:菲律宾华侨于1572年在描东牙示省达亚社建造起第一座妈祖庙。此后,妈祖庙即在各地陆续建造起来,至20世纪60年代全菲共有妈祖庙100多座。作者通过分析认为:(1)菲律宾第一座妈祖庙当为福建晋江华侨所创建。(2)华侨把描东牙示省达亚社天主教堂中一尊菲人供奉的天主教女神当作妈祖来奉祀,是得到西班牙殖民当局因迫于无奈而默许的。(3)妈祖信仰在密切海峡两岸联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过程中必将发挥一定的桥梁作用。

主题词:菲律宾 华侨华人 妈祖信仰

 

李天锡,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唐人黄帝传记三种叙录

 

张固也

 

提要:《轩辕本纪》乃唐高宗时人综合前代道典外书中的黄帝事迹而编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帝传记专书。晚唐王瓘《广轩辕本纪》对少数条目作了增补,仅重新抄出几条常见古书的原文,没有利用其它唐代道书。《黄帝内传》则完全模仿《汉武帝内传》,内容以西王母与黄帝的交往为中心,约出于武则天时期。

主题词:唐代 道教 黄帝内传 轩辕本纪 广轩辕本纪

 

张固也,1964年生,浙江淳安人,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

 

刘立夫

 

提要: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或三教论衡是唐代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活动从唐初持续到唐末,五代时期仍有其余绪。三教论议在唐朝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不一样,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太宗朝,此一阶段的辩论与佛道二教的排位有关;第二阶段为高宗朝,内容主要涉及佛道二教的教理争论;第三阶段则为中唐以后,逐渐演变成庆祝君主诞辰的一项颇具娱乐性的活动。唐代宫廷三教论议承当了双重的功能:三教的思想对抗与取悦人主,而正是后一种功能的强化,导致了三教论议的日益沦落。

主题词:唐朝 宫廷 三教论议 佛道争端 学术辩论 娱乐

 

刘立夫,1966年生,哲学博士,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

 

 

 

 

试析唐末五代时期道教内丹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孙华

 

提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中文化发展甚为辉煌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乃至达到高峰阶段。与佛教的禅宗、儒家的心性之学相似,道教文化精髓内丹学蕴含着大唐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时代特征,这种文化的开放与融合精神主要体现在内丹学与佛、儒的融通,内丹学与道教外丹学的融通、内丹学与通俗质朴的时代文风的融合等方面。

主题词:道教 内丹学 三教合一

 

孙华,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6级博士生。

 

 

 

 

从《世说新语》看晋宋之际道教的发展

 

孙翀

 

提要:作为记载魏晋间名士风流的集子《世说新语》,其对佛、道区别对待的态度,固然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僧人、道士各自的价值取向,即僧人凭借清谈、雅致与高门士人周旋,而道士凭借技术、操作向上层渗透,造成了这种偏差和分野。道教的这种取向,是历史传统、地域影响的结果;从史籍的记载,以及道士受到的教育能明显地看出这一微妙的变迁。而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此后道教的发展进程。

主题词:世说新语 道教

 

孙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复归与超越:王重阳修道论与老庄思想的关系

 

钟海连

 

提要:王重阳创立的以“全真而仙”为核心的修道论,远承老庄之学,融贯儒佛思想,分别从“全真”、“修心”、“真行”等不同层面,把老庄道家的“见素抱朴”“法贵天真”思想,自然超脱的养心论和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慈善济世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对老庄思想的复归与超越,增强了道教的普世性,提升了道教的思想水平。

主题词:王重阳 修道论 老庄思想 三教合一

 

钟海连,1968年生,副编审,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议评《第司·桑杰嘉措阿拉善

转世及第六世达赖喇嘛秘史》一文

 

罗旦

 

提要:本文拟对再次引起学术界注意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及第司·桑杰嘉措在内蒙的所谓转世问题进行述评,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更加深入、大胆的探索。

主题词:广宗寺 阿拉善说 秘传 达尔吉诺门汗

 

罗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2007级藏族历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敦煌寺学与敦煌佛教入门读物之关系探析

 

杨发鹏

 

提要:寺学是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教育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式,但在寺学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方面,学者们大都拘泥于传统的儒家典籍,未认识到寺学以佛学教育为主这一性质。佛教入门读物,就是以宣传和普及佛教常识为目的,部分或系统介绍佛教名数、义理知识,使初学者得到基本佛教常识的书籍。本文通过对二者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题词:寺学 佛教 敦煌

 

杨发鹏,1972年生,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在读博士生。

 

 

 

 

试论明代峨眉山佛教发展特点

 

颜冲

 

提要:峨眉山早期是道教尊奉的名山,后来成为普贤道场,并逐渐发展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峨眉山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明代是峨眉山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本文以明代峨眉山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四位著名高僧的事例为代表,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明代峨眉山佛教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主题词:明代 峨眉山 佛教

 

颜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生。

 

 

 

 

佛教与犹太教比较及宗教对话刍议

 

刘奉祯

 

提要:“全球伦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寻求普遍伦理以及各文明、宗教对话的热潮。学者多重儒、佛、基督教等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佛教与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及律方面的比较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希望可以对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主题词:佛教 犹太教 宗教比较

 

刘奉祯,山东省汶上县人,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博士生。

 

 

 

 

明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关系的动态变迁

 

周志明

 

提要:此文以闽台缘为着力点,以明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的往来联系为考察对象,分明末和晚清两个时间段来论述闽、台多明我会的相互关系。具体为:明末时期,多明我会由台入闽,呈现单向流动特点;晚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互有往来,交流频繁,两地教务的发展呈现较大的相似性。剖析个中原因,闽台间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渊源,与多明我会在闽台的传播过程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题词:明清时期 台湾 福建 多明我会

 

周志明,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畲族盘瓠传说与其生计模式关系研究

 

曹大明

 

提要:本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阐述畲族盘瓠传说与其生计模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盘瓠传说对畲族生计模式具有制约作用。

主题词:畲族 盘瓠传说 历史记忆 生计模式

 

曹大明,湖南郴州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的关系

 

董伟武

 

提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活动的日益活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二者的关系问题被突出地摆在党和人民的面前。依法管理宗教经济和以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宗教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主题词:宗教经济 经济宗教

 

董伟武,1969年生,湖南驻马店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地理环境与中国宗教思想转型

 

李育富

 

提要:中国宗教思想转型具有很多原因,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南北地域的地理差异,中心城市的形成以及名山风景的存在都在中国宗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产生了独特作用。研究地理因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宗教思想变迁。

主题词:地理环境 中国宗教 思想转型

 

李育富,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毛女仙姑在宋代神圣性的加强

——兼论宗教故事的政治隐喻

 

李晓珏

 

提要:本文回溯了毛女传说的早期形态及其丰富内涵,指出了其形象拓展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分析宋人笔记《毛女》背后的政治隐喻,剖析出北宋蔡京利用毛女为其财经政策进行舆论造势的几大原因,得出道教仙人毛女在宋代神圣性加强的结论。

主题词:毛女仙姑 毛女 宗教故事

 

李晓珏,四川大学古籍所博士生。

 

 

 

 

唐宋江淮三夷教新证

 

周运中

 

提要:本文自汉文典籍《马氏南唐书》、《夷坚志》、《太平广记》中钩沉出三则唐宋时代江淮摩尼教、胡神信仰材料。其中五代时蕲州摩尼教信仰上承唐代长江下游的摩尼教传布,下启北宋蕲州摩尼教信仰和元末蕲州起义;金下邳县摩尼教信仰上承五代中原摩尼教起义,下接元末红巾军在下邳的起义活动;唐代楚州、泗州之间的胡神信仰,则连接了西北内地和东南沿海的胡神信仰颁布区。

主题词:蕲州 下邳 楚州 摩尼教 胡神

 

    周运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Religious Studies

 

No. 1 2010          Gen No.86

 

Taoism Studi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ahnxi Daoism

┈┈┈┈┈┈┈┈┈┈┈┈┈┈┈┈┈┈┈┈┈┈┈┈┈┈┈┈┈┈┈┈┈┈┈ Jia Fayi (1)

Re-exploration on Daozang Redacted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in Qingdao Museum

┈┈┈┈┈┈┈┈┈┈┈┈┈┈┈┈┈┈┈┈┈┈┈┈┈┈┈ Wang Hongling & Zhang Li (11)

Dating Du Guangting’ s Purple Rope

┈┈┈┈┈┈┈┈┈┈┈┈┈┈┈┈┈┈┈┈┈┈┈┈┈┈┈┈┈┈┈┈┈┈┈ Cai Tanggen (17)

Textual Analysis on Daoist Ding Lingwei

┈┈┈┈┈┈┈┈┈┈┈┈┈┈┈┈┈┈┈┈┈┈┈┈┈┈┈┈┈┈┈┈┈┈┈ Wu Guofu (23)

Li Bo and Zhenxi

┈┈┈┈┈┈┈┈┈┈┈┈┈┈┈┈┈┈┈┈┈┈┈┈┈┈┈┈┈┈┈┈┈┈ Zhao Bingqing (28)

Su Shi and Huangting Jing

┈┈┈┈┈┈┈┈┈┈┈┈┈┈┈┈┈┈┈┈┈┈┈┈┈┈┈┈┈┈┈┈ Zhang Zhenqian (35)

New Investigation on Zhang Lu’ s Life

┈┈┈┈┈┈┈┈┈┈┈┈┈┈┈┈┈┈┈┈┈┈┈┈┈┈┈┈┈┈┈┈┈┈┈ Han Songtao (40)

Rea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aiping Jing

┈┈┈┈┈┈┈┈┈┈┈┈┈┈┈┈┈┈┈┈┈┈┈┈┈┈┈┈┈┈┈┈┈┈┈ Liu Zuguo (45)

Shenggong of the Hexagram Meng in Zhouyi

┈┈┈┈┈┈┈┈┈┈┈┈┈┈┈┈┈┈┈┈┈┈┈┈┈┈┈┈┈┈┈┈┈┈┈ Feng Jingwu (49)

Buddhism Studies

Highlighted Tens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Secular World: On Realistic Meaning of Zhongguo Zongjiao Gaige Lungang

┈┈┈┈┈┈┈┈┈┈┈┈┈┈┈┈┈┈┈┈┈┈┈┈┈┈┈┈┈┈┈┈┈┈┈ Yan Mingfa (54)

Zen and Yi,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On Zhixu’ s Zhouyi Chanjie

┈┈┈┈┈┈┈┈┈┈┈┈┈┈┈┈┈┈┈┈┈┈┈┈┈┈┈┈┈┈┈┈┈┈┈ Xu Enshuan (61)

Imper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on Chinese Buddhism

┈┈┈┈┈┈┈┈┈┈┈┈┈┈┈┈┈┈┈┈┈┈┈┈┈┈┈┈┈┈┈┈┈┈┈ Lin Zhigang (68)

Chaohua: Folk Custom of Hakka Buddhism

┈┈┈┈┈┈┈┈┈┈┈┈┈┈┈┈┈┈┈┈┈┈┈┈┈┈┈┈┈┈┈┈┈┈┈ Guo Chunlin (75)

Zhiyi’ s Reality Hermeneutic

┈┈┈┈┈┈┈┈┈┈┈┈┈┈┈┈┈┈┈┈┈┈┈┈┈┈┈┈┈┈┈┈┈┈┈ Zhang Gang (78)

Interpreting Colloquial Words in Dunhuang Bianwen

┈┈┈┈┈┈┈┈┈┈┈┈┈┈┈┈┈┈┈┈┈┈┈┈┈┈┈┈┈┈┈┈┈┈ Yang Xiaoping (84)

Analogical Theory of Buddhism

┈┈┈┈┈┈┈┈┈┈┈┈┈┈┈┈┈┈┈┈┈┈┈┈┈┈┈┈┈┈┈┈┈┈ Liu Zhengping (88)

Christianity Studies

Transition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Authority: A Case Study of a Church in Hubei

┈┈┈┈┈┈┈┈┈┈┈┈┈┈┈┈┈┈┈┈┈┈┈┈┈┈┈┈┈┈┈┈┈┈┈ Chen Bin (93)

Hu Shi’ s Christian Thought and Its Impact during His Living in America

┈┈┈┈┈┈┈┈┈┈┈┈┈┈┈┈┈┈┈┈┈┈┈┈┈┈┈┈┈┈┈┈ Geng Chengpeng (99)

Judgment in Heavens and Justice in the Earth: Interpreting the Subjeet of Judgment in Psalm 82

┈┈┈┈┈┈┈┈┈┈┈┈┈┈┈┈┈┈┈┈┈┈┈┈┈┈┈┈┈┈┈┈┈┈┈ Xu Xuemei (105)

Interaction and Game: Timothy Richard and His Disaster Relief in Qingzhou

---- Chinese Globe Magazine as a Case Study

┈┈┈┈┈┈┈┈┈┈┈┈┈┈┈┈┈┈┈┈┈┈┈┈┈┈┈┈┈┈┈┈┈ Zhang Dahai (110)

Study of Minority Religions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aoism and Yi People’ s Primitive Religion

┈┈┈┈┈┈┈┈┈┈┈┈┈┈┈┈┈┈┈┈┈┈┈┈┈ Shan Jiangxiu & Yang Fuwang (115)

Mopi: Hani People’ s Clergymen in Natural Religion

┈┈┈┈┈┈┈┈┈┈┈┈┈┈┈┈┈┈┈┈┈ Huang Shaowen, Wang Yan & Man Liping (122)

Studies of Religious Theories and other Religions

Mt, Kunlun and Jianmu in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 Huang Shijie (126)

Offering Body Sacrifice in Ancient China

┈┈┈┈┈┈┈┈┈┈┈┈┈┈┈┈┈┈┈┈┈┈┈┈┈┈┈┈┈┈┈┈┈┈┈ Jing Yunbo (132)

Chinese Faith in Goddess Matsu in Philippine

┈┈┈┈┈┈┈┈┈┈┈┈┈┈┈┈┈┈┈┈┈┈┈┈┈┈┈┈┈┈┈┈┈┈┈ Li Tianxi (136)

Three Catalogues on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s in the Tang Dynasty

┈┈┈┈┈┈┈┈┈┈┈┈┈┈┈┈┈┈┈┈┈┈┈┈┈┈┈┈┈┈┈┈┈┈┈ Zhang Gufu (141)

Comments on Three Religions from the Court in the Tang Dynasty

┈┈┈┈┈┈┈┈┈┈┈┈┈┈┈┈┈┈┈┈┈┈┈┈┈┈┈┈┈┈┈┈┈┈┈ Liu Lifu (147)

Forum for Graduates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Daoist Theory for Inner Alchemy in the Lat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 Sun Hua (155)

Daois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ang-So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ishuo Xinyu

┈┈┈┈┈┈┈┈┈┈┈┈┈┈┈┈┈┈┈┈┈┈┈┈┈┈┈┈┈┈┈┈┈┈┈ Sun Chong (160)

Restitution and Transce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Chongyang and Lao-Zhuang Thought

┈┈┈┈┈┈┈┈┈┈┈┈┈┈┈┈┈┈┈┈┈┈┈┈┈┈┈┈┈┈┈┈ Zhong Hailian (166)

Comments on Disi Sangjiejiacuo Alashan Zhuanshi Ji Diliushi Dalailama Mishi

┈┈┈┈┈┈┈┈┈┈┈┈┈┈┈┈┈┈┈┈┈┈┈┈┈┈┈┈┈┈┈┈┈┈┈ Luo Dan (171)

Relation between Dunhuang Temple Education and Enlightened Reading Materials of Dunhuang Buddhism

┈┈┈┈┈┈┈┈┈┈┈┈┈┈┈┈┈┈┈┈┈┈┈┈┈┈┈┈┈┈┈┈┈ Yang Fapeng (175)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Emei Buddhism in the Ming Dynasty

┈┈┈┈┈┈┈┈┈┈┈┈┈┈┈┈┈┈┈┈┈┈┈┈┈┈┈┈┈┈┈┈┈┈┈ Yan Chong (181)

Comparison between Buddhism and Judaism and Religious Dialogue

┈┈┈┈┈┈┈┈┈┈┈┈┈┈┈┈┈┈┈┈┈┈┈┈┈┈┈┈┈┈┈┈┈┈ Liu Fengzhen (184)

Dynamic Transition of Fujian-Taiwan Dominican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 Zhou Zhiming (188)

 She People’ s Panhu Legend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ir Livelihood Model

┈┈┈┈┈┈┈┈┈┈┈┈┈┈┈┈┈┈┈┈┈┈┈┈┈┈┈┈┈┈┈┈┈┈┈ Zao Daming (193)

Recognizing and Sett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us Economy and Economic Religion

┈┈┈┈┈┈┈┈┈┈┈┈┈┈┈┈┈┈┈┈┈┈┈┈┈┈┈┈┈┈┈┈┈┈┈ Dong Weiwu (197)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Religious Thought

┈┈┈┈┈┈┈┈┈┈┈┈┈┈┈┈┈┈┈┈┈┈┈┈┈┈┈┈┈┈┈┈┈┈┈ Li Yufu (202)

Maonu Immortal and Her Enhanced Sanctity in the Song Dynasty: Political Metaphor of Religious Story

┈┈┈┈┈┈┈┈┈┈┈┈┈┈┈┈┈┈┈┈┈┈┈┈┈┈┈┈┈┈┈┈┈┈┈ Li Xiaojue (206)

Three Foreign Religions in Jianghuai during the Tang-Song Dynasties

┈┈┈┈┈┈┈┈┈┈┈┈┈┈┈┈┈┈┈┈┈┈┈┈┈┈┈┈┈┈┈┈ Zhou Yunzhong (210)

Book Review and Information

An Academic Publication with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Review on Zhongguo Daojiao Sixiang Shi

┈┈┈┈┈┈┈┈┈┈┈┈┈┈┈┈┈┈┈┈┈┈┈┈ Zhang Lijuan & Zheng Changqing (213)

Total List of Religious Studies (2009)

┈┈┈┈┈┈┈┈┈┈┈┈┈┈┈┈┈┈┈┈┈┈┈┈┈┈┈┈┈┈┈┈┈┈┈┈┈┈┈ (217)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01期中文目录

 

 

道教研究

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贾发义/01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万历《道藏》再探/王红玲,张藜/11

杜光庭赐紫时间考辨/蔡堂根/17

道教人物丁令威考/吴国富/23

李渤与《真系》略论/赵炳清/28

苏轼与《黄庭经》/张振谦/35

张鲁生平新考/韩松涛/40

《太平经》语词释读献疑/刘祖国/45

周易蒙卦“圣功”考论/冯静武/49

 

佛教研究

围绕出家修行的僧俗紧张关系值得关注

——兼论《中国宗教改革论纲》的现实意义/严明法/54

禅易圆融 儒佛化一

——智旭《周易禅解》新论/徐恩栓/61

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林志刚/68

朝华:客家佛教民俗/郭春林/75

实相诠释学研究/张刚/78

敦煌变文疑难俗语词考释/杨小平/84

佛教譬喻理论研究/刘正平/88

 

基督教研究

宗教权威视角下的宗教组织变迁

——对湘北某基督教堂的个案研究/陈彬/93

胡适留美期间的基督教思想/耿成鹏/99

“天上的审判”,“地上的公义”

——解析《诗篇》82篇“审判”之主题/徐雪梅/105

互动与博弈——李提摩太“丁戊奇荒”青州赈灾分析

——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张大海/110

 

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论道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互动与融合/单江秀,杨甫旺/115

哈尼族自然宗教的神职人员——莫批/黄绍文,王晏,满丽萍/122

 

宗教学理论与其它宗教研究

人类学视阈中的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黄世杰/126

中国古代的尸祭/荆云波/132

试析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李天锡/136

唐人黄帝传记三种叙录/张固也/141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刘立夫/147

 

研究生论坛

试析唐末五代时期道教内丹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孙华/155

从《世说新语》看晋宋之际道教的发展/孙翀/160

复归与超越:王重阳修道论与老庄思想的关系/钟海连/166

议评《第司·桑杰嘉措阿拉善转世及第六世达赖喇嘛秘史》一文/罗旦/171

敦煌寺学与敦煌佛教入门读物之关系探析/杨发鹏/175

试论明代峨眉山佛教发展特点/颜冲/181

佛教与犹太教比较及宗教对话刍议/刘奉祯/184

明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关系的动态变迁/周志明/188

畲族盘瓠传说与其生计模式关系研究/曹大明/193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的关系/董伟武/197

地理环境与中国宗教思想转型/李育富/202

毛女仙姑在宋代神圣性的加强

——兼论宗教故事的政治隐喻/李晓珏/206

唐宋江淮三夷教新证/周运中/210

 

书评与信息

一项具有重大突破的学术成果

——《中国道教思想史》述评/张丽娟,郑长青/213

《宗教学研究》2009年总目录/217

 

 

 (资料提供:郁丽)

 

 

 

 

 

  

 

 

  介

 

CSSCI 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主要栏目:

道教研究 佛教研究 基督教研究 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 研究生论坛

 

《宗教学研究》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突出中国道教研究特色,遍及宗教学理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它宗教研究。

 

 

 

 

 

季刊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编:卿希泰

副主编:李刚 张钦

常务副主编:陈建明

编辑部地址:成都 四川大学文科楼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028-85412221

电子信箱:scurestudy@sohu.com

 址:www.daoism.cn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霍群英 李文彬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44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6408